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农民日报:镌刻在人类垦荒丰碑上的中国史诗——献给黑龙江农垦七十年

(一)

进军!进军!向荒原进军!

这幅版画,题为《第一道脚印》。画面上,乌云低沉,朔风呼啸,垦荒勘测队的几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行进在苍茫雪原,身后一行脚印。

北大荒70年开拓史、奋进史、改革史,始于先驱者的第一道脚印,贯以后来人矢志不渝坚定的足迹,一路昂首挺胸,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

沧海桑田,大荒大仓!70年峥嵘岁月,三代人不懈奋斗,百万人勇往直前,北大荒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罕见奇迹,书写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恢弘篇章,在共和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立下不朽功勋。

大荒初拓,何等险恶。让我们回到70年前的荒原。乌拉本德——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长林岛最东端的一个小高地。高地四周,是北大荒保存至今的一片原始沼泽。

大江拦阻,川涧切割,荆棘断道,冰雪极寒的大沼泽阻断人类文明进入。这里荒寂、荒蛮、荒寒,没有顽强生命力的灵物,实难在此生息繁衍。

1947年6月13日,18位荣复军人从延安来到北大荒,从此,黑土地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渐渐地,北大荒从东北原始大荒原,演变为农垦黑龙江垦区、北大荒农垦集团,进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今天,这里早已成为“北大仓”,但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的人们仍然唤她“北大荒”。

鸟瞰祖国东北方,5.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肥得冒油,113座农场如星辰镶嵌在夜空,承载着历史,孕育着希望。

这样的功勋,彪炳史册。从垦荒种粮到建设边疆,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贡献卓著。

这样的巨变,震古烁今。从苍茫荒原到壮美粮田,黑龙江农垦始终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

这样的担当,荡气回肠。从初建之时“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到如今组建农业航母参与全球竞争,黑龙江农垦总能在最紧要关头冲在前方,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她“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从历史中走来,北大荒以如椽巨笔在人类垦荒丰碑上镌刻下恢弘的中国史诗。踏上新征程,黑龙江农垦锐意改革,劈浪前行,向着更光明的未来坚定迈进!

(二)

一根弯木做辕,后端固定着犁铧,前边两根麻绳为索,这就是“北大荒开发第一犁”。苍茫荒原面前,一具木犁的力量何等渺小。但是,14万转业复员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的垦荒大军,以及168万新时代的北大荒人,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汇聚起磅礴之力,足以征服荒原上的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这样的进程,气贯长虹。英雄群体的无畏之势、前进之姿,定格在黑龙江垦区历史的丰碑上。

开发北大荒靠的是集团式作战。第一批拓荒者是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他们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从朝鲜战场的炮火里凯旋而来,摘下胸前勋章未洗征尘便投身波澜壮阔的垦荒伟业,再立新功,续写辉煌。

王震、李在人、周光亚、余友清、李桂莲、郝光浓……从1947年第一个军垦农场诞生,到1976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共计14万余最可爱的人投身北大荒。铁流滚滚,障百川而东之,英雄儿女拼将血肉之躯,铸就熠熠闪光的别样军功章。

“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1955年8月,61名热血青年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挺进北大荒,在萝北荒原上建起了集体农庄——北京庄。内地支边青年群像的画轴,从此有了第一帧。

天津庄、哈尔滨庄、山东一庄、山东二庄……青年垦荒队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镐建设第二故乡。山东、河北、四川等地支边青年纷纷响应号召,背起行装辞别亲人,踏上征程远离故乡,高举垦荒旗帜,奔赴三江平原,将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我永远是北大荒人!”“我们是北大荒毕业的!”今天,如游子回到故乡、学子重返母校一般,一批批知青带着对青春的回忆,从祖国各地重返北大荒。

前进、前锋、前哨……从一批“前”字头农场的名字里,仍能感受到当年知青挺进荒原的豪迈激情。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知识青年把城市现代文明带到了偏远荒芜的边疆,也在北大荒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锤炼了钢铁般的意志,在生命中注入了直面一切艰难的基因。

铁石相击,而生火花。改革年代的先驱,是北大荒第一批家庭农场主。转业老兵王木存率先承包,告别了“大锅饭”,顶住了“翻烧饼”,浇灌出垦区改革的“第一朵报春花”。北大荒二代葛柏林打破铁饭碗,直面风雨,在乌苏里江畔的荒地上安家再创业,打造出让一些发达国家的农场主都赞叹不已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从1984年到1996年,黑龙江垦区20多万家庭农场主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向“国家出钱我出力”的体制机制挥手作别,成为北大荒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排排大马力机车,我就认定这里是我梦想中创业的地方。”2010年,24岁的西北小伙儿何培雄来到红卫农场,用一项项技术创新,将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北大荒的万顷稻浪。

斗转星移。创业者勇往直前的激情从未冷却,奋进者坚定前行的脚步永不止息。70年前荒原上的第一把火光,仍照亮着新时代北大荒人的光荣与梦想。

(三)

雁窝岛,北大荒精神的摇篮。70年感天动地,黑龙江农垦创造的一切“不可思议”,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密码。

雁窝岛上矗立着三座墓碑,无声地讲述着三位英雄的故事:

1958年,转业军人罗海荣在抢运油料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彼时他的爱人刚刚怀孕;

1959年,张德信在运送收割机齿轮时坠入河底,当人们把这位年仅22岁的山东支边青年打捞上来时,他的双手还紧紧抱着齿轮;

1969年,宁波女知青陈越玖下乡来到北大荒,将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雁窝岛,在身患绝症的生命最后一刻,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

三位英雄的名字被雁窝岛永远铭记,更多无名英雄化作一捧黑土,滋养北大荒70年。

这是艰苦奋斗的70年。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在如此艰苦卓绝环境下取得如此丰功伟绩者尤为可赞。三江荒原无路,两万官兵扶老携幼徒步跋涉;江河桀骜不驯,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们奋斗13年修筑起120公里长的引水灌溉工程;铁道兵爬冰卧雪创办了12座农场,使密虎宝饶(今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县)千里沃野变良田,在完达山下立新功建家园。

这是勇于开拓的70年。翻开历史的书卷,泛黄的史料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开拓者的万丈豪情:“小伙子拼命干,姑娘劳动三百天”“前边有第一,我们就是落后”,一颗颗进取心跃然纸上。回顾黑龙江农垦建设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北大荒人总能走在时代前沿。

这是顾全大局的70年。北大荒背负着特殊使命而诞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第一要务。“非典”疫情爆发,首都大米告急,黑龙江农垦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紧急调运大米进京。密东铁路整体移交哈尔滨铁路局,东海煤矿交给鸡西煤矿,完达山林区交由东北林业局接管,林源炼油厂移交中石化总公司管理……为了共和国发展大局,北大荒倾其所有,将百万人以血汗创造的财富,交给国家。洪峰来临我守堤,炸坝分洪我牺牲,北大荒人舍小家为大家、抛己利顾大局的事迹可歌可泣。

这是无私奉献的70年。北大荒博物馆里,一幅被誉为“北大荒清明上河图”的浮雕讲述着北大荒开发史上的32个故事,贯穿这些故事的关键词是“奉献”。博物馆里一面松木墙上,镌刻着12342位拓荒者的名字,他们为北大荒的成就付出生命。八五九农场史料馆一张照片里,支起的几根木棍上搭着一块帆布,周边用麻绳一拉,就是一个地头托儿所。花木兰排、钢姑娘班、三八包车组……巾帼知青“两头看不见,地里三顿饭”,带着婴孩战荒原,献了青春献子孙。

这是提纯信仰、砥砺精神的70年。以艰苦奋斗为内核,以勇于开拓为精髓,以顾全大局为本色,以无私奉献为境界,黑土地上生长出的精神之花,是北大荒人永恒的财富,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星空之中。

(四)

仲秋的北大荒,遍地金黄。大马力收割机组轰鸣而过,万亩地号上水稻颗粒归仓。人们说,来到北大荒,才感受到什么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北大荒,为粮食而生。

大兴安岭隔断东西,陡峭的东坡阻拒了夏季海洋季风,哺育出嫩江与松花江众多支流,浇灌着肥沃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分水南北,正北侧黑龙江浩荡大气,东南方松花江宽厚雄浑,两条大江与宁静隽秀的乌苏里界江交汇于抚远三角洲,冲积出世所罕见的低海拔大面积平原——三江平原。

“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这首创作于1958年的歌曲《夸土地》,所夸赞的正是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北部的千里沃野北大荒。

这片共和国开发最晚的肥沃土地,如今具备44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400亿斤商品粮保障能力,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今天,黑龙江垦区每年输出的商品粮,可以养活1亿中国人,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1/4。70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亿斤。

成就何来?

历史不应该忘记,北大荒人是如何在一江七河所围困的二九一农场上筑长堤阻江河水于场外,挖渠系排内涝于松花江的。这样的水利建设从未间断,2017年初秋,建三江管理局青龙山灌区工程首站即将竣工,这个国内自动化覆盖面积最大、技术难度最高、运行调度最复杂的灌区,预计可为北大荒增产水稻3.4亿斤。

历史不应该忘记,北大荒农业科技工作者苦心耕耘为丰收的一片丹心。“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毕生研究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模式,创造了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的世界奇迹。“我要终生为北大荒管天。”转业军人蔡尔诚一生从事气象研究与预测工作,两项国际领先成果守护万顷粮田风调雨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每天都在进行着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栽培模式的粮食种植对比试验,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70年种粮高产、高产、再高产。

未来何往?

黑龙江垦区选择了绿色发展。减肥、减药、减除草剂,北大荒4300万亩耕地上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3300万亩。“北大荒”字号农产品成为纯净、放心的代名词。“荒”字所指,已是原生态之意,是黑土地上长出的绿。

(五)

北大荒集团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水稻田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

现代农业看龙江,龙江农业看农垦。具有世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北大荒,从当年的友谊农场出发,始终以排头兵的战斗姿态一路领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北大荒的现代化大农业,气势在大,魅力在精;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在强,生命力在优;北大荒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核心在制度,根本在自强。

1962年发行的壹圆人民币纸币上,一位女拖拉机手紧握方向盘。在那个靠木犁、火犁征战荒原的年代,这样的劳作方式饱含着北大荒人对农业现代化的憧憬与向往。

今天,走进黑龙江垦区任何一个农场,都可以看到身型超大的巨无霸农机。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入驾驶室,居高临下的超宽视野让人恍然间有种驾驶飞机的错觉。拖拉机驰骋,农用飞机翱翔,像现代农业大基地上的钢铁战士,翻卷着北大荒的土地,装点着北大荒的苍穹。

惊叹于黑龙江农垦现代化大农业的大气魄之余,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到每一寸黑土地的肌理中,无不为大科技演绎的精准艺术而赞叹。大型农机装备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农场工人手机遥控“战斗机群”昼夜作业。无数传感器像亿万只触手一样探入黑土地,数据实时回传,系统自动控制配肥滴灌。

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精准农业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室外是一排排整装待发的飞机、农机,室内巨大的显示屏上大大小小十几幅画面显示着农场耕地信息、病虫情况、气象数据。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同时发力,光热水汽各项条件尽在掌控,农场各角落水稻的每一寸生长无不被悉心照料。

大而精的现代化生产直接带来的是农产品的量质双升。好米源自北大荒。消费者数十年选择北大荒的稻米,只为一个“好”字。人品天地间,乳品完达山,完达山乳业以北大荒精神过滤产品中的杂质,乳品问世60年,合格率始终100%。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商,亘古荒原上的开拓者在更广阔的田野里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当我们平复激动的心情,细细梳理黑龙江农垦农业现代化进程时,固然应该感恩于5万多平方公里肥沃黑土地的不吝馈赠,也尽可感慨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限可能,但是,更应在北大荒收获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和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的无穷力量。

(六)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靰鞡草是什么宝?

这种坚韧的草,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割下后晒干,编成缕在泥浆里拧成股,东北人称之为“拉合辫”。一条条拉合辫层层编织,中间填土夯实,就成了墙壁。这种用拉合辫建成的泥草房,在相当长时间里充当着北大荒建设者的安身之所。

先治坡后治窝。当年的先驱者顾不上安家,搭马架子,垒地窨子,蜗居在一起抵御风寒,将所有精力付诸垦荒建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农场居民点的职工仍有些人居住在“弯腰驼背拄拐棍儿,披头散发掉眼泪儿”的土坯房、泥草房,期盼着“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

一般规律,工业化带来的农业人口转移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源动力。而北大荒不同,机器取代人成为黑土地的耕作主力,家庭农场主和农场工人们有了到城镇生活的需求,分散的居民点只有集中起来才科学、才经济。

2009年,黑龙江垦区顺应职工需求,开始了自上而下,以上顺下的城镇化建设。1783个居民点或整体搬迁,或原地改造;居民住宅或重建,或翻修;113座现代化城镇如画似园,风格各异的小区俨然建筑博物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率一跃增至超发达国家水平的85.7%,“抓城”中复垦的耕地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农场。

如名字一样美丽的翠屏山,守护着胜利农场,闲暇时到山顶一览小城美景,是当地居民的一大乐事。2012年以后,农场职工再登山远眺依山傍水的新居,总看也看不够,美也美不完。

如果从翠屏山顶飞上高空俯瞰北大荒,万顷稻田像整张碧绿或者金黄的地毯覆盖大地,那是现代化大农业整齐划一之美;座座城镇宛如精美的艺术品置放在如丝般柔滑的毯子上,那是三代北大荒人缤纷梦想照进的现实。

(七)

2017年9月25日,黑龙江农垦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收到一封来自黑龙江农垦党委、总局的慰问信,信中写道“对于一个有着光荣传统和伟大历史的英雄群体,对于一个肩负着国家使命和责任、拥有远大理想的农垦现代企业集团,70岁,青春正好。”

走过70年辉煌的北大荒,因不断改革而永葆青春。

追梦时代,变革者先。从发展多种经营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确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到建立现代农垦企业制度,从向荒原进军要粮到退耕还林还湿建立国家生态示范区,北大荒70年发展史中有40年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史。

如今的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完达山、九三……31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支撑起米面油乳薯药等产业。北大荒品牌连续15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雄关漫道,征程再启。深刻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召唤着北大荒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迎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大潮,中流击水、踏浪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为北大荒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

“航母就是威慑力!航母就是话语权!我们就是要让黑龙江农垦建立完整产业链,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定价权。”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牢牢把握着北大荒的新定位——不再是一个区域性经济社会组织,而是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改革者,必坚定不移。精兵简政瘦身强体,转岗分流转变职能,开弓没有回头箭。农垦改革是块硬骨头,黑龙江农垦因面积大、人口多,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这面大旗。前不久,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垦区改革意见,要求加快垦区集团化、深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突出由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强化国有农场市场主体地位。

改革者,必坚韧不拔。不改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结构不优,北大荒未来发展之路则不畅。中央关于农垦改革相关文件出台后,黑龙江垦区先行先试。2016年启动7个专题15项具体改革工作。在建三江、九三管理局和共青农场实施管委会改革,实现垦区财税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北大荒粮食集团、九三集团、完达山乳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革者,必坚持不懈。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轻而易举成功。大集团带动大基地,大粮商带动大粮仓,黑龙江农垦找准改革出路不动摇。铿锵走出去,争做大粮商,数万北大荒人在境外开发出310余万亩土地,域外农垦的舞台越来越广阔。

改革之于北大荒,绝非否定成长的足迹,而是踏上新征程前的必须。只要是向着更强更好更美的改革,勇于开拓、顾全大局的北大荒人就会无条件地支持,大无畏地实践,再次掀起艰苦奋斗的浪潮,无私奉献于新的拓荒之旅。

(八)

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着闪光的诗句。千万铁骑收获北大荒的轰鸣声消失在秋风中,2017年的黑土地静悄悄地等待着今冬的雪、来年的春和新时代的召唤。

站在这片热土上,回首70个春秋,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护卫队、农业现代化的领航员、中国农业国有经济的扛旗手。与世界上、历史上任何垦荒者迥然不同,以北大荒为代表的国有农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国有农业经济的巨大张力和独特优势。

张力来自于合力与活力。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统分结合的制度设计既不失效率,也可集中力量办大事。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改革方向确保农业航母舰队快速组建、同向行驶。

优势体现在适应时代上。在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中,农垦经济确保了我们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可以快速形成攻坚克难的力量。

让我们把视野投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类农业发展史的体制星空中,中国特色农业体制的“星系”格外璀璨夺目,北大荒就是其中最闪亮的星。她的开拓、建设与改革,书写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朽篇章。她在宏大的中国叙事中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代人走向伟大复兴。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更伟大的征程,可以清晰地听到新时代三农脉搏跳动的声音,这声音里有黑龙江农垦百万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继往开来的北大荒人为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懈奋斗的决心。70年后再出发,北大荒依然保持前进雄姿,必将如航母一般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农民日报:镌刻在人类垦荒丰碑上的中国史诗——献给黑龙江农垦七十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铭记历史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