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八五零农场党委及场领导、亲爱的同志们: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曾在贵场劳动改造并工作过。与贵场修配厂的刘德仁是难友,近年来,我常想起我们在四分场劳动改造时结成的友情。我本想到贵场去拜访他,并看看贵场发展情况。但听一位难友说他已故去,又找不到贵场我认识的人,所以我只得借去东方红林业局路过贵场时,顺道看看故地。当我路过850看到你们路牌显示的铁道兵情结时,看到昔日农舍变大楼、草原变良田,我的思绪又飞回五十年前,那艰苦卓绝、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是一名老铁道兵,山东海阳人,今年89岁。我于1944年在胶东加入共产党、参加八路军,次年随部队挺进牡丹江剿匪,曾与著名战斗英雄杨子荣、高波合影。历任战士、文化教员、宣传干事、报社编辑;1948年编入铁道兵,任报社编辑、副社长兼总编,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出席铁道兵首届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授少校军衔。
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33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我,来到黑龙江省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八五零农场四分场接受劳动改造。1959年后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后,曾在西岗八五零中学担任过副校长。后到农垦局《农垦报》当编辑、又到完达山林管局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55号文件精神,经铁道兵党委重新甄别,我的“右派分子”是错划,1979年平反改正后,重新办理了转业手续,在东方红林业局任副局长。1985年离休,现住大连。
1954年王震将军任铁道兵司令员后,我做为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曾跟隨他到部队视察工作,当他听到不少东北解放战争时参军的要复员老兵反映,他们无家无业,复员后到那去呢?很是苦恼!因此王司令员说:我们要给这些复员同志找个安身立业之处。这就是王震将军建北大荒农场的原因之一。所以,1954年,王震将军一声号令,铁道兵5师复转军人数百人在余友清副师长带领下,来到虎林建立铁道兵八五零农场,点燃了开垦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
1956年4月,我作为铁兵报社的主要领导为了更好地宣传、学习王震司令员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精神,特委派报社编辑韩志同志到八五零农场考察、采访,回来后撰写了通讯《复员军人之家——铁道兵农场》,并刊登在371期《铁道兵》报上。
通讯发表后,反响很大、好评如潮。基层复转军人纷纷给报社来信来稿,表达了到北大荒安家立业的决心和信念。《铁道兵》报372期又以《到农场去建国立家》为题,发表了编辑部答读者问。并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专栏刊登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是我们的理想》、《给铁道兵首长的来信》等复转军人来稿。
在这之前,我曾派铁道兵报社记者石震前去采访过,他曾写了一篇报告文稿:《北大仓的早春》也在铁道兵报上发表过。
王震司令员见报后,非常高兴,把我召到他的办公室,亲切地招待我吃水果,吸香烟,详细询问了文章的写作情况。我回答说,报社的编辑都是年轻人,有朝气,是我派韩志到八五零农场采访写作的。王司令员高兴地鼓励我要把报纸办好。并说:“有些同志对于铁道兵建农场的意义不太理解,你给我写一个文字材料,我要在党代会上讲这个问题。”
我回报社即向编辑们传达了司令员对大家的鼓劢和要求。集体讨论后由韩志执笔写成了报告材料,经宣传部长刘时平同志修改后呈交王震司令员。在4月24日召开的中共铁道兵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就把铁道兵农场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58年,10万复转官兵陆续奔赴北大荒、到铁道兵牡丹江农垦局各农场立业安家。实践证明,371、372两期《铁道兵》报为十万复转官兵奔赴、开发北大荒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舞作用。
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副局长刘伯增同志(原铁道兵政治部青年部长)和农垦局政治部主任王余音同志(原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曾主管铁道兵报),曾来人来函要我到农垦局搞宣传和组建农垦报社工作。我因为当年剿匪时,在那里待过,知道那里情况,很愿意去,并写了转业去北大荒的报告。但铁道兵政治部领导,没有批准我转业去北大荒的请求。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我被铁道兵政治部个别领导打成“右派”分子,未能以转业身份去建设北大荒,却以“右派”身份去北大荒劳动改造。悲哉、痛哉!
荒原日夜、战友情深。绵延的完达山、奔流的穆棱河、茫茫大草原描绘了北大荒的壮美,也见证了它的荒凉。当年初建的八五零农场,环境是严酷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人心是温暖的、战友是情深的。我在四分场劳动改造期间,领导及战友们没有嫌弃我这个“右派”铁友,他们在政治上关心我、生活上照顾我。加之对家庭、亲人的责任,使我坚定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相信党中央、铁道兵党委最终一定能解决我的“右派”错案。
我要感谢北大荒、更要感谢那些在我逆境中关怀过我的人。在四分场劳动改造期间,从割草、割麦、脱坯、盖房、到伐木、烧砖各种苦活、累活都干过。蒙领导、战友信任、关照,以自己的苦干、实干,从“右派”队员,一直干到“右派”队小队长、副分队长。这也是右派分子能干的最大队“官”了。在担任“右派”队管理人员时期,我仍然发挥自己善搞宣传的特长,写标语、编口号,鼓励队友苦干加巧干,按时、保质、超量的完成了场部交给的劳动定额。并被多次评为劳模、戴过大红花。
由于我出身农家,从小干过体力活,因此,北大荒劳动改造虽然艰苦,却练硬了我的身体、磨砺了我的意志、保持了开朗的心态。直到现在,我虽然到了耋耄之年,身体仍然硬朗、没有大病。这要归功于北大荒的劳动锻炼、归功于领导、战友们的关怀。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在当时那种极左思潮泛滥环境下,曾经关怀、帮助过我的铁道兵老领导和战友:农垦局刘伯增副局长、霍大儒副书记、王余音主任、许星煌部长、八五零农场四分场基建队的孙长乐副队长。他们当中,有些已经离世,有些已经失联,但他们在我逆境中给予我的理解和关怀,将使我永志不忘。
斗转星移、转瞬之间,50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了90岁的老人。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作为一个老铁道兵,对哺育我成长铁道兵、以及我“改造”、工作过的铁道兵八五零农场的思念却梦魂萦绕、与日俱增。
今年6月份,我在二个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西郊的复兴路40号院内(铁道兵大院原址、现为中国铁建股份公司),陪同老领导,原铁道兵政治部徐诚之主任参观了“铁道兵展览馆”。馆内展出了大量的铁道兵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视频、资料和实物。不仅再现了铁道兵不畏艰险、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还宣传了铁道兵在“兵改工”后,“中铁建”开拓国际业务,把铁路修到五大洲的壮举。参观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陪同参观的还有,徐主任的子女、原铁道兵最后一任报社社长陈远谋同志、原铁道兵崔田民政委的子女等。
今年8月份,我和老伴在二个儿子陪同下,乘坐好友邹延林的小汽车,从牡丹江一路东北行,奔赴北大荒,来到我曾经“改造”、工作、战斗过的八五零农场、东方红林业局旧地重游。由于年代久远,失联多年,不了解八五零农场情况,只能是走马观花,在当年“改造”过的四分场原址短暂停留、抒怀旧情。
来到凉水泉村原四分场附近,我遥望着北面曾经是大片草原的稻田和天际处连绵的完达山脉,驻足良久,我当年曾在那里割草、伐木,为农场的建设做贡献。
在凉水泉村西北一处小山北坡,依然是芳草萋萋,几处旧房掩映其中。这里曾是我当年劳动“改造”过的四分场砖厂遗址。就在这里,我曾经在砖窑披星戴月、挥汗如雨地劳作,为农场的建设增砖添瓦。
在通往总场部卫星城的水泥路上,路两边广袤无垠的已经泛黄的稻田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水稻科技园停机坪上的直升飞机、公路边醒目的宣传广告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当年是难以想象的。
来到总场部卫星城区,栉次鳞比的高楼商厦、花草繁茂的社区、喜气安详的居民、特别是标有“铁兵路”、“将军路”的宽阔街道、以及我曾工作过的八五零中学现代化教学楼,都让我流连忘返,难以忘怀。当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切,让我欣喜,更让我感叹。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铁道兵,耳畔响起在王震司令员开发北大荒铿锵有力的话声。在缅怀王震将军丰功伟绩的同时,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一个铁道兵老战士的名义,深切地怀念已故的王震司令员!向他在天之灵报告,他的宏大战略意图终于实现了。今天,八五零农场——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已经建成了北大荒的“军垦第一名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它将以富饶、美丽造福于垦区及铁兵子孙后代,它将长留在我的美好记忆中。今后如有机会,我将再次前来探望。祝八五零农场繁荣兴旺,祝农场全体干部、职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此致
敬礼
铁道兵老战士 王学俭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日 于大连
联系电话:0411-82862751 13130406962
电子信箱:wxj1930@163.com
图片集
一、1947年,本人王学俭(后排右1)作为团宣传干事与杨子荣(后排左3)高波(前排右4)等十一位牡丹江军区二团战斗模范合影。
二、1955年本人被授予少校军衔。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兼总编
三、1956年,作为铁道兵报社副社长的我,根据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指示精神,委托编辑韩志到八五零农场采访后,在371期《铁道兵》报上发表通讯《复员军人之家——铁道兵农场》(影印件)。
四、《铁道兵》报372期发表的编辑部答读者问《到农场去建国立家》复转军人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专栏发表的《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是我们的理想》、《给铁道兵首长的来信》等来稿(影印件)。
五、1958年本人作为“右派”分子在八五零农场四分场接受改造时留影。
六、1979年经铁道兵党委平反改正后,本人重新穿上军装在北京和老伴余平合影留念
七、2014年6月,我和亲友来到位于北京复兴路40号(原铁道兵兵部原址)的《铁道兵展览馆》参观。
八、2014年6月,参观《铁道兵展览馆》人员。前排左五为原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徐诚之,左四为原铁道兵报社最后一任社长陈远谋,左六为本人。
九、2014年8月,本人在八五零农场公路边“第一军垦名城” 宣传广告牌前留影。
十、2014年8月,本人在八五零农场公路边“八五O农场 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篝火的地方”宣传广告牌前留影。
十一、2014年8月,本人与同来好友邹延林(左一)在凉水泉北八五零农场四分场遗址与农场承包职工攀谈。
十二、2014年8月,本人与两个儿子在八五零卫星城“铁兵路”牌下合影留念。
十三、2014年8月,本人与两个儿子在曾经工作过的八五零中学门前合影留念。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