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元旦那一天,我去岳父郑加真家,刚一进门,岳父到客厅,递给我一本鲜红的毕业证书,他高兴地说:你看看,这是上海复旦大学补发我的毕业证书。我双手接过证书,轻轻打开看,上面写有:毕业文凭,学生郑加真系浙江省人,1929年11月生。1949年9月入本校中文系专业学习,经组织动员于1951年1月参军。根据教育部(84)教学字031号文件精神,准予1953年7月毕业。
老岳父收到补发的毕业文凭时,他已是两鬓花白的人。迟来32年的毕业证书,见证他投笔从戎,提前离校,参加革命的历程,这是他的青春选择。
我在客厅坐下来,再一次聆听老岳父讲他人生的故事。
郑加真出生在温州永嘉县郑家山村,5岁时,他随全家迁往上海虹口区,先后就读于上海怀恩学校、京沪中学和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49年,从小酷爱读书的父亲考入复旦大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瞒着父母,与同宿社的5位同学一起,放弃了学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离家前,全家合影留念。他的父母看着家中唯一的儿子参军,即将离家奔赴硝烟的战场,亲人的泪水禁不住的流。他的父亲郑胜夫默默地拿起笔,用工整的楷书在全家合影照背面写下:”爱国,爱家,欢送真儿参加军干校摄影纪念。”爱国是送子当兵保家为国,爱家是对亲骨肉的牵挂。这张老照片是岳父影集里仅存的一张珍贵的全家福。1951年,郑加真随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奔赴朝鲜战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1952年,回到北京,在军委空军司令部通讯处任参谋,创办军内刊物《空军通讯工作汇辑》。他戎马生涯中,两次被授予三等功,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军功章。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同战友刘安疑结为伉俪,在北京安了家。
1958年3月,郑加真随十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他从空军上尉参谋,变成八五六农场三分场一队的农工,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在拓荒的岁月里,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在北大荒的第一篇作品《向地球开战》,在《新观察》刊登。从此,他与北大荒文学结缘,用亲身体验,用真情实感,用文人风骨写出多部长篇小说和纪实作品。
在北京工作的妻子曾经几次劝说郑加真调回北京工作。但是,他坚持要在北大荒创业。1960年,在他的动员下,妻子离开了北京,也加入到开垦北大荒的建设队伍。那一年,黑龙江省文联调郑加真到哈尔滨,但他放弃了省城当作家的机会,始终扎根在北大荒的黑土地。
北大荒艰苦的生产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了郑加真,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笔,把壮丽的开发历史和火热的战斗生活记录下来。他创建了《北大荒文艺》期刊,并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江畔朝阳》、纪实文学《战斗在北大荒》和《北大荒移民录》。他负责编辑的黑龙江省首部《国营农场志》,被评为全国一等奖,荣获了很高的荣誉,获得了省级劳动模范、省政府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曾担任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北大荒作协主席。1993年,岳父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继续创作了长篇纪实作品《中国东北角三部曲》、《北大荒流人图》等诸多优秀作品。
我曾经记得。2000年金秋时节,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北大荒。岳父作为军垦老兵的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同党的总书记在一起座谈、合影,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北大荒军垦老兵的荣耀。
我曾经见到。岳父年过古稀,呕心沥血,撰写了35万字、600幅图片的纪实文学《北大荒六十年》。此书由他的北大荒荒友——方国平等一群热衷北大荒文化的上海知青,倾情赞助出版。在上海展览中心新书首发现场,我看到他和上海知青热烈交谈、合影留念,他给知青在新书签名时,眼中含着幸福的泪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不会忘记。岳父送我他的新书时,他会留言签名,还深情的对我说:李阳,你是跟随父辈来到北大荒,在北大荒成家立业,你也是我的荒友。我为北大荒写作,是我一生的追求,不写作,生命就不能延伸,生活就没有意义,几十年来,我用生命为北大荒写传,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无悔的生命之旅。
岳父生前共写下了几百万文字,真实记录了从军垦到农垦的宏大历史,用一生为北大荒立传,实现了平生的夙愿。被人们称为从”马架子”走出的作家和”北大荒的司马迁”。他的代表作是黑龙江农垦发展的史诗,是北大荒文化永远的经典,他的作品珍藏在黑龙江文学馆和北大荒博物馆。
本文作者李阳和岳父岳母彩照
2021年11月24日,党龄65年的郑加真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历程。他生前留下遗言:我是一个军垦老兵,待我离去后,将骨灰埋在我曾经耕耘的黑土地,我要同远去的战友在一起,我永远不离开北大荒。
郑加真用生命为北大荒讴歌铸魂,他的名字刻印在北大荒的历史丰碑上,他的作品是留给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大荒人永远不会忘记他!
(作者:李阳,籍贯福建省长汀县——闽西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乡。1958年随十万复转军人来到黑龙江,在北大荒长大和工作。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愿用红色诗文弘扬红色精神。)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