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大荒精神
向北大荒开拓者们致敬

老知青忆北大荒伙食:有时一天三顿都是汤

20151126113405406

永远难以忘记的是那段非常艰苦、非常煎熬的生活,可以说是从来没有想象到的艰难,对我们这些来自大都市的知青,无疑是磨炼,是凤凰涅槃的修炼。豆腐倒是兵团的“土特产”,然而,整天是咸水豆腐汤,没有一丁点的肉腥,这没有油水的肚子更觉得饥肠辘辘。

青龙汤,这是最令人心酸、令人难忘的词语。

永远难以忘记的是那段非常艰苦、非常煎熬的生活,可以说是从来没有想象到的艰难,对我们这些来自大都市的知青,无疑是磨炼,是凤凰涅槃的修炼。

兵团的伙食是集体食堂供应的,一般称之为炊事班,均由知青担任。瞧这些伙头军,二口大锅,每口恐怕直径有一米多,炒菜用的是大板锹,正宗的大锅饭,每顿要供应一二百号人。

主食以面粉为主,辅以黄米面、高梁米、小米等。可那年头,小麦成熟期被洪水浸泡过后,当地话叫“焐”了,碾出的面粉是灰不溜秋,知青们开玩笑说是馒头掉在地上分不开来,更糟糕的是粘乎乎的馒头,没有一点弹性,一掌捏起来就成了面团一般,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因小麦受涝灾后,面粉由其他团调拨,竟有些是发了芽的麦子碾成一块的面粉,这面粉实在是难以下咽。

炊事班想办法,将这面粉和成稀粥样的面糊,煮一大口锅放几碗盐,就这样当饭喝下去了。

要不就是玉米熬粥,这种“大磋子粥”,颜色金黄,特好看,一吃到嘴里,没有粘性,直哽喉咙。还有就是“窝窝头”,刚出锅的还有点软乎,可一凉就棒棒硬,像块石头,知青们开玩笑打仗时,用其砸人都可把人砸个“包”出来。这样的饭对南方人来说实在是吃不惯,可不咽下几口,能顶住这繁重的体力劳动吗?

副食品,很多除了过年过节杀猪吃肉外,平时基本是土豆、海带、豆腐为主。这几种副食品经得起几个月的储存。

土豆块烧汤,那是半锅土豆加盐水烧成的,只有咸味。

海带汤,几乎是没有一点油腥,煮海带。

豆腐倒是兵团的“土特产”,然而,整天是咸水豆腐汤,没有一丁点的肉腥,这没有油水的肚子更觉得饥肠辘辘。

新鲜蔬菜,由各连队自己种植。北大荒的春天来得晚,往往要到六月份才能逐渐种上水萝卜、小白菜,随之豆角、西葫芦、茄子、西红柿、土豆、大白菜大批上市,吃不了,大部分没有条件储藏,只能烂掉或者作饲料喂猪。

即使一部分进了菜窖的土豆、大白菜,往往因为熬不过零下40度的严冬,不是冻了就是烂了。到明年开春时,蔬菜又没有了。

北大荒的冬天难见新鲜蔬菜,偶尔在过年时,商店用汽车从县城运回一些芹菜,这可是上等的佳肴了,芹菜包饺子是贵宾的宴席,芹菜炒肉丝是年夜饭的一道大菜了。

说来奇怪,兵团盛产大豆,这本是榨油的作物,但在那个年代,知青的伙食供应仍是“计划供应”——此乃计划经济的产物,每人每月半斤豆油,各连按人头到团加工连去购买,从未宽容过。其实,哪个连队的粮囤里没有成千上万斤的大豆,但纪律是严明的,没有人敢用这豆子去榨油改善伙食。宁肯自己的汤菜上飘几滴油花,而不肯去违反纪律私自榨油改善生活。这正是当时的兵团知青铁的纪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

同样,尽管各连的畜牧场饲养着猪、羊、牛,但并不是可随意宰杀的,因为这属于计划经济的一部分,每年经统计员上报给团生产股,作为畜牧业生产情况,而只有炊事班自己喂养的猪,才可供伙食用的。

一到麦收、豆收季节,一天要劳动10来个小时,甚至连轴转,光靠吃烙饼、馒头、咸菜实在难以承受。知青们有时在地里烧刚割下的大豆,连豆荚一起烧,火点燃,青烟冒起,连忙用镰刀拍打灭火,随之,大豆便被焐熟了,用手搓去焦黄的豆荚,香喷喷的豆粒,用嘴吹去杂物,只剩下豆粒,大把大把地嚼起来,解馋又可充饥。

一个冬天的下午,尽管只有二、三点钟,但北大荒已处于暗蒙蒙的时光了,“日短夜长”的缘故。我们到汽车连方向去办事,路过团部学校前的水沟,发现白雪皑皑的地上,一小堆积雪旁倒着一只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瞧,嗬,是个小母鸡,浑身冻得梆梆硬、没有气的鸡,拣回来告诉机关里几个哥们。

晚上七八点钟后,打来开水褪鸡毛,收拾完后用钢精锅放在煤油炉上炖鸡汤,咕咚咕咚的水开了,香气飘逸四方,不时从宣传科的房间里飞出来,几个知青哥们早已按捺不住食欲,拿上饭盒、筷子、汤勺闯进房间,掀开用脸盆作的锅盖,舀着鸡汤就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哟,怎么没有咸味?”不知是谁先叫起来。

“人家还没有做好,你们就冲进来喝了。”

“干脆,再放一锅水,再煮汤,别忘了先放盐,免得又是吃白汤了。”有人建议道。

“再到菜窖里去拿一颗大白菜,放点东西可捞捞。”

半个小时后,鸡汤又开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尝得满头是汗。不一会,那是瘦骨嶙峋的鸡早已连骨头都啃过二遍了。

知青们的伙食谱是一年到头最常见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青龙汤”。

“青龙汤”的原料很简单:一大锅井水、一小碗盐,水开后将冻白菜叶片倒入,再开锅后,淋上几小勺豆油,权作菜汤上的油花。

这种汤在59团各连是“看家菜”。一碗汤几只白馒头,这种伙食难以抗饿、难以御寒,更难以应付沉重的劳动。

几年过去了,还是喝这种汤为主,知青们的怨言就来了,开垦了几十万亩的良田,收获了上亿斤的小麦、大豆,但伙食仍像开荒建点时那般差,我们用青春、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怎么却品尝不到一点甜味,仍然是苦涩。令人百思不解。

于是,知青们称之为“司务长敲锣——汤、汤、汤”,“青龙汤”的名声便传开了。难怪,那时的知青们有句俏皮话:“青龙山下全喝汤,早上喝汤迎朝阳,中午喝得暖洋洋,晚上喝汤泪汪汪,一日三顿尽是汤。”

他们是无私的,所以他们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们的北大荒精神将永存。

赞(7)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自父辈的旗帜 » 老知青忆北大荒伙食:有时一天三顿都是汤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向北大荒开拓者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铭记历史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