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茅草房与山东的大不一样,在我眼里东北地区的茅草房可以视为第三等.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开垦建设祖国的边疆.一时间,住处是最大的困难,好在4月18日到达北大荒,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但是,那时去的大部分是青年单身男女,于是,分场领导就把他们(她们)都临时安排在晒场的大库房里住,四月的天气,冰雪还没有融化,他们(她们)住在高大空旷的库房里,没有暖气,也不能生炉火(木板地)可想而知,他们(她们)是怎样度过一个个寒冷而漫长的黑夜;刚结婚的小两口,条件比较优越,分配在集体宿舍,十几米宽的大炕,用板条钉上炕蓆间隔成一个个两米多宽的小单间,白天是一家,晚上各回各的小单间;象我们家这样孩子多的,就更优惠了,一家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单间,好在有火炕,比起单人住的仓库可暖和多了.当时,住处十分紧张,学校,机关,集体宿舍等,能合并的房间都腾出来了.
当务之急是建房!可是,友谊农场就一座砖厂,生产的红砖远远满足不了各个分场的需求,一个分场一年最多只能盖两栋砖瓦房,而且只许建在分场部,因此,生产连队只好建茅草房.1958年秋天,我们家被分到一分场二队,住上了新盖的茅草房.
北大荒的茅草房,也是就地取材,不用一砖一瓦.房子也盖的很漂亮,既宽敞又亮堂.明亮的玻璃窗比山东老家的小草房可亮堂多了.山东老家的草房,不但矮小,而且室内特黑暗,因为窗子小,又是小木方做的窗棂,再糊上米黄色的草纸,室内总象阴天一样.因此,当住上了北大荒的茅草房时,心里感到既新鲜,又满足.
东北的草房,全是用那里的黑土和一米多高的茅草,巧妙地垒起来的,看似简单,但建筑起来也是很费力气的.
首先是准备工作:先得准备好充足的茅草,把茅草分成三等,挑选粗壮的高的用草梳子把草叶子梳掉(叶子腐烂的快),墩齐,捆成三捺粗的小捆,用铡刀从根部往上留一尺多长铡断,留着苫房盖,剩下的再铡成两寸多长,留着拖坯用.梳下的草叶子和矮小的草留着做拉和辫,没有浪费的.然后准备充足的术秸(高梁秸),做屋顶和吊棚用.还要准备充足的木料.房子的柱脚,房梁,椽子,檁子,门窗等都需要木料,并且还得把房架事先做好(人字架),门窗准备好.
做拉和辫,也是准备工作,而且是很累的力气活.首先和好泥浆,再把茅草拧成一米多长的草把,粗细跟拳头差不多,然后两手把住草把两端,把它放在和好的泥浆里,沾上均匀的黑泥浆,再轻轻拧一下捞出,两头蒉起来,放在固定的地方摞起来备用.泥浆要不干不浠,太干了粘不住,太浠也粘不上.这里面也大有学问呢.
拖坯,还是准备工作,这活更累.首先把黑土用水泡透,然后再往泡好的泥土里撒铡好的碎草,搅和均匀,草不能太多,草多了土坯不结实,而少了也不行,少了土坯会裂口,破碎,也得掌握适量.和好泥,然后把木制的模具放在平地上,用叉子往里装和好的草泥,泥也不能太浠,浠了土坯不成型.把模具装满,压实,抹平,然后,两手轻轻抬起模具,土坯自然留在地上.再拖下一块之前,一定要把模具的四框用水刷一下,为的是土坯四边光华,模具抬起也轻巧,以此类推,拖够为止.等拖好的坯,外表晒到八分干,再一块块立起来晒干,然后再摆成坯垛,坯与坯之间要留一寸多的缝隙,便于通风,继续荫干.
准备工作,时间既长又累,特别是拖坯,时间最长,必须干透了才能用,否则不结实;而拉和辫只能放一两天就得用,否则干了一动泥浆就脱落了.术秸还得用茅草绑成拳头粗的把子,长度与房盖的长度一样.准备工作就序,相比之下,盖房就快多了.
开始盖房,先把地基抄平,地基挖出半米深的土,然后灌上沙子用水撼实.房基四角立上最粗的柱脚,门窗两边都立上比较粗的立柱,房后也是,一米多远一根,粗细搭配.开始垒砌:把沙子抄平,在沙子上面开始垒拉和辫,象编辫子一样,把立柱都包在中间,垒两三层,沉半天再往上垒,垒到窗台为止.窗台以上的墙壁,也可以再垒几层拉和辫,根据材料而定.上面再开始垒拖好的坯,垒坯快,抹上胶泥,比砌砖可快多了(块大).砌到平口,(房檐下)往上大多是木匠活了,上房架,然后是檩子,椽子,在椽子上面摆上绑好的术秸把,术秸把上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象拖坯一样的草泥,不能露出术秸.等草泥干了,再苫铡好的茅草,屋脊也是用草编的,这更是技术活.漂亮的茅草房基本成型了.
当然还有些细活:为了结实,暖和,美观,里外墙上还得抹泥.先抹草泥(碎草和黑土),干了再抹沙泥(沙子和黄土),室内还要刷上白灰.棚也是用术秸吊的,和墙一样,抹两遍泥,刷上白灰,按上门窗,漂亮的茅草房就竣工了.小小的茅草房,不比盖高楼大厦省事!
离开北大荒的茅草房已快半个世纪了,可至今想起来刚搬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栋房,三个门,住六户,一家一屋一厨,都非常满足,邻里之间至今仍有来往(三家),他们两家的长辈都不在了,只剩下我们同辈人,只有我,还有位长辈的姑姑健在.北大荒的茅草房或许还在固守着那辽阔的黑土地.它不但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温暖,也给垦荒者留下了最好的见证!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