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宽敞明亮的北大荒博物馆,一幅写有“北大荒精神万岁”的巨幅红旗,悬挂在醒目的地方。红旗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前来参观者的名字, 这已经是从2005年 9月2日开馆以来更换的第三幅了。
“开发北大荒,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主导版上清楚地向观众介绍着北大荒开发的意义和60年来取得的成就。
第一展厅——美丽富饶的北大荒
当我们走进第一展厅“美丽富饶的北大荒”,就会看到一块石碑上清晰地刻着:五百年前有人说,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三百年前有人说,关东就是北大荒。一百年前有人说,黑龙江是北大荒,如今人们都说,黑龙江垦区就是北大荒。
在50多平方米的黑龙江省地形沙盘上,黑龙江垦区的9个分局,114个农牧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在沙盘上犹如夜空闪烁的一颗颗星星。沙盘的背景,是美丽的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景象,沙盘上的一棵棵老柞树,把我们仿佛带到了北大荒的秋天。灯光的变幻让我们看到四季更迭的美景,一阵阵雁叫、狼嚎,在这里展现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世界北半球有三块黑土地,一块在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美国,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还有一块在亚洲,就是位于我们祖国东北角的北大荒。黑龙江垦区目前有 3 560万亩的耕地,2006年,生产粮豆226.4亿斤,可供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和三军一年的口粮。
北大荒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野生动物虎、熊、獐、鹿等35种,其中有 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的鸟类有丹顶鹤、天鹅、东方白鹳等 150余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盛产“三花五罗”和鲑、鲟、鳇、大白鱼等百余种鱼类。
在一馆最醒目的位置,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鳇鱼标本,目前全世界只有黑龙江流域才有这种鱼。这条鳇鱼是1994年勤得利农场捕获的。它长3.7米,重500多公斤,推测鱼龄为70多岁,雌性体内怀籽量为 400万粒。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缓解因过度捕捞而造成鳇鱼濒危,勤得利农场在黑龙江边设有一个人工放流站,每年向黑龙江流域投放鱼苗30万尾。
北大荒具有悠久的历史。展柜里的这些古动物化石,是1982年在阎家岗农场发掘的野牛的腿骨化石,专家根据从此遗址发掘的历史文物推断,至少在两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4 年来,在阎家岗遗址共发掘出松花江猛犸、大连马、蒙古野驴、披毛犀、野猪、加拿大马鹿、东北野牛等古脊椎动物化石31种3 000多件,出土石制品9件。经碳14测定,阎家岗遗址的出现,应该是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的人骨,被称为“哈尔滨人”骨,是当时黑龙江省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
远古时的北大荒曾有过暂短的辉煌,满族的发祥地就位于友谊农场的“凤林古城”,距今已有 1 700多年的历史,是黑龙江古代历史上的第三大城。目前,垦区境内还有兴凯湖新开流遗址(新石器时代)、雁窝岛古岛城(早期铁器时代)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
远古时的北大荒,就曾有大型动物在这里生活。这枚猛犸象牙的发现也很偶然。2003年夏季的一天,浓江农场三区水稻户张汉金一早赶着羊群到浓鸭河对岸的草原放牧。由于长期干旱,浓鸭河已经干枯。露出河床。当张汉金路过河底时。发现河床上有一异样的“木桩”立在那里,他怀着好奇的心理走过去向外拔,在拔的过程中,他感觉不是木桩,而是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于是,第二天,他从家拿来铁锹开始挖。经过三天的细心挖掘,一枚长约 2米、牙根部直径20厘米,重约7.5公斤的古猛犸象牙化石终见天日。
2004年夏天,我们到建三江分局征集到了这颗猛犸象的门齿化石。按说,黑龙江地区并不缺少这种猛犸象化石,可在北大荒境内挖掘的这么大的象牙,近年来也还是不多。
第二展厅——党和国家级领导人关怀北大荒
许多到过北大荒的人,都由衷地赞叹:北大荒是个神话,是人类拓荒史上的神话,这个神话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现实的。
北大荒的开发,凝聚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半个多世纪以来,正是这种深切的关怀,才使北大荒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事业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我们走进第二展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发北大荒第一犁”。1947年 6月13日,在镜泊湖畔的宁安县境内,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
北大荒的创建开发初期。1947年夏天,相继建立了荣军、通北等一批机械化农场。在通北农场建场初期,为了培养师资力量,在德都县创建了“萌芽乡村师范学校”,第二年,在萌芽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萌芽农场。农场利用日伪遗弃的农机具培训拖拉机手,其中就有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同志。
德都县(现五大连池市)乡村师范学校的校名“萌芽学校”是毛泽东题写的。说起这个题词,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0年 9月26日,萌芽学校推荐梁军为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的代表。她到北京后,把拖拉机队开荒生产的情况和为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写成决心书,一起寄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材料和决心书很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大会上,梁军作为农业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梁军这次到北京开会,还带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毛主席给“萌芽学校”题写校名,当她见到毛主席那一刻竟激动得全给忘了。这样,她当晚连夜写信,汇报了学校的发展与现状,并请求毛主席题写校名,她托当时全国总工会主席李立三转交,第二天,李立三就把毛主席题写的“萌芽学校”四个大字用信封装
好拿来了。梁军说,德都萌芽学校是我的母校,当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人才,受到毛主席和中央的肯定。11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传遍全国。
1952年 2月,由于情况的变化,梁军和女子拖拉机队带着机车来到了查哈阳农场,与十万转业官兵一起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1958年,梁军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学习回来后,被分配到省农机研究所工作。
1964年 4月,我国发行的一套面值为一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图中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梁军。1990年梁军从哈尔滨市农机局农机处副处长、总工程师的位置上离休。
1954年 2月,农建二师整建制来到了北大荒,在这里拉开了黑龙江军垦农场建设的序幕。这个师的 3个团,分别在北大荒建成了铁力、二九○、二九一农场。馆里有二九一团50年前使用过的部分印鉴。
195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当时,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向友谊农场的建设者布置了“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任务。当年,在原苏联政府的援助下,一个 2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大型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在荒原上举行了建场升国旗仪式,并于1955年 5月开荒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的经验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农场建设中得到了推广运用。
1955年 8月30日,以杨华为队长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响应团中央的伟大号召,来到了萝北县境内开荒建点。随后,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青年先后来到了北大荒,组成了以各自城市命名的集体农庄。1956年 6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亲临萝北视察时,探望青年垦荒队员。
“成都会议”这组铜塑,展示的是1958年 3月,在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的成都会议上的一个场景,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党中央一声号令,十万官兵挺进北大荒,一批批国营农场先后诞生,共和国从此有了稳定的大粮仓。
来北大荒的十万转业官兵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那就是来自中南海文工队的姑娘们。在全国掀起建设边疆的热潮中,本来这个文工队只有一个来北大荒的名额,可是她们全都报了名,她们的执著劲儿,感动了领导们,最后批准了李艾、蒋自重等20多人的请求。1959年 9月20日,李艾接到了毛主席的这封来信:“李艾同志:承赠食物一包,甚为感谢!祝贺你的进步。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问小蒋小胡他们好。毛泽东九月二十日”
毛泽东说的这包食物,就是李艾去齐齐哈尔糖厂学习时,买了一瓶自己亲手制成的白糖。去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观摩演出,托李银桥把这瓶白糖转交给毛主席。没过几天,李银桥把这封信交给了她。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关心北大荒的开发建设。1983年 8月,他到友谊农场视察。这组铜雕再现了当时的一个场景。左侧是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李力安,右侧是时任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的赵清景。小平同志指示黑龙江垦区“不仅要做粮食基地,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
这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有万里、李先念、田纪云、胡耀邦、姚一林、乔石、王震、宋平、宋健、陈俊生、朱镕基、温家宝、李鹏、姜春云到垦区视察。
现代化建设时期的2000年 8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北大荒,高度赞扬北大荒人的历史功绩,并为垦区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鼓舞北大荒人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争当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倍加关注北大荒的农业产业化建设,2002~2005年,温家宝、贾庆林、黄菊、李长春、吴邦国、吴官正、罗干等 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视察垦区,表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北大荒的无限深情地关怀。
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副主席,当年率领十万大军开发北大荒,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展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王震在密山火车站》,记录了北大荒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958年春天,密山这个小县城可真正见了世面。这个北大荒东部的大门,每天要吞吐近万名转业官兵,管吃,管住,还要迅速将他们送到荒原的各新建点。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千户人家、东西两条大街的古老小镇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铁道兵农垦局向农垦部告急,请示要车来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恰巧,王震部长于1958年4月中旬来到密山。
4月12日,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密山火车站广场红旗招展, 人山人海。广场中央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播放着激昂的乐曲。同时悬挂着几条醒目的欢迎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的横幅标语,主席台右侧还竖立着王震为转业官兵书写的诗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黑龙江,好汉建设黑龙江。”
王震将军身着军装,肩上佩带着三颗金星的上将军衔,披着一件黄呢大衣,在农垦局长的陪同下,慢步走向主席台。站稳后,他把大衣脱掉,向会场上的人群频频招手。这时,一阵掌声响了起来。
王震将军对着话筒,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做了题为《向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他说:“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我代表人民解放军总部,代表农垦部所属全国农牧场50万职工,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欢迎……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在这里盘踞了14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被消灭了,日本强盗、蒋介石匪徒,都被我们消灭了。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能完成艰苦任务,就能得到光荣,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是能战胜艰苦困难的……”
说到这里,将军把话题一转:“你们都是当过排长、连长,也有当营长的,我也当过排、连、营长。同志们,在战场大冲锋,排、连、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还是跟在后面呢?”大家回答:“在前面!”“那么开垦北大荒呢?” 王震又问大家。 大家回答:“也该在前面!”“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不怕!”“苦战三年行不行?”“行!”
“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
战士们齐声回答:“同意!”
王震说:“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会后的第二天,云集密山县城的转业官兵就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了。
这无疑是垦荒史上壮丽的一页。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走向荒原腹地。这是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是一场携家带口的进军:匆忙,而又沉着,有秩序。从3月初到5月底,密山接待站共接收了7万多官兵。
这张照片是由北大荒摄影艺术事业的创始人之一郭沫水拍摄的。郭沫水,1932年出生在浙江诸暨。1949年8月年参加革命,1957年5月,由北京《铁道兵报》社调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农垦报》,并任摄影记者。1978年调离垦区,任《浙江画报》社、浙江摄影出版社编辑。他在北大荒拍摄了大量的铁道兵、十万转业官兵、城市知青等开荒建场的照片,发表在全国各级报刊上,有的介绍到国外,并在多次展览中获奖。这张照片也是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最好历史见证。
这一雄伟的壮举,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5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转业军官徐先国答谢郭老的诗《永不放下枪》。5 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将军写给诗作者徐先国的一封信《千万人的心声》。
王震生前多次来到北大荒,并兼任八一农垦大学校长、合江农垦局局长。逝世后,她的夫人王季青老人,多次为农场的孩子们捐款助学,并把王震生前用过的 460件遗物捐给北大荒博物馆,王震把骨灰也留在了北大荒。
第三展厅——北大荒英雄群体
来到第三展厅“北大荒英雄群体”。令人震撼的是巨幅壁画《北大荒人颂》,它以恢弘、雄浑、壮烈的气势展现了32个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故事。这幅壁画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室内浮雕,有 220多平方米。它的作者是曾经下乡在山河农场的一位北京知青、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杜飞,壁画由总局党委副书记韩乃寅与作者,共同修改了26稿,最终得到了广泛的喜爱与认同。作品在泥塑稿阶段,杜飞组织了一个泥塑小组,紧张阶段人员达20人。工作场地设在北京著名的 798国际艺术城一座高大的雕塑工作间内。近百吨雕塑泥附着在钢管搭建的巨墙上,最厚处达30厘米,工作台面共分4层。画面中138个人物的雕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为了把
握人物的造型的准确和生动,要退到很远处看,每天四层高的梯子杜飞要上下无数次,每两小时喷一次水,晚上盖上塑料布,白天揭开。就这样持续干了 4个月。一组组构图,一次次易稿。最后确定了32个故事。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一段动人的生命礼赞。枯燥的创作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担任第十届全国美展的评委们一来到 8米高的巨型壁画前举头仰望时,被这幅壁画扑面而来的那种大气势震撼了,很久没有说出话来,最终这幅壁画获得了全部评委一致举手通过,2004年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金奖空缺)。作者说:作品能获奖,那是作品折射出的北大荒精神感染人,是北大荒精神仍在延续。
壁画左上角表现的就是未被开发的北大荒,野兽出没,渺无人烟。从1947年开始,伴随着一批批从战场上走来的军人,建起了第一个机械农场通北机械农场。
展柜里有很多复转官兵当年的物品:有八五二农场的创始人、老红军黄振荣当年穿过的军装;有在塔山阻击战中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的李国富当年在接受毛主席接见时穿过的军上衣;有原宁安农场的场长刘岑刚来这里时穿过的皮袄;有气象专家蔡尔诚的著作和毕业证书。
看到微缩景观“马架子”,使我们想起了开发建设初期,登上雁窝岛、长林岛的预一师的官兵们,几十天搭了1 000多个这样的临时住所。
看到微缩景观云山水库,我们不会忘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指挥下,在完达山西麓的七虎林河上游兴建的中型水库,经过了 194天艰苦奋战,在只有少数机械动力的条件下靠人拉肩扛来完成的垦区第一座水库。
从1968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54万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这是北大荒开发建设诸多队伍中数量最多的一支。他们在老一代北大荒人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北大荒。尽管他们其中许多人后来回到了城市,但他们始终把北大荒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北大荒的辉煌是无数个拓荒者用生命铸就的。壁画对面是一个由100块铜板组成的“北大荒故人墙”。上边镌刻了12 580个人的名字。他们最小的还不到20岁。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为北大荒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第四展厅——北大荒的文学艺术
在“北大荒的文学艺术”这一展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但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优质粮食,还培育了富有黑土特色的北大荒文学艺术。开发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垦荒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文学、美术、摄影、书法、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作品。也造就了张抗抗、梁晓声、聂卫平、姜昆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为北大荒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以北大荒题材最早进入电影是在1949年,主要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记录北大荒。1959年第一部反映北大荒的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在全国公映,由著名作家李凖编剧,他曾深入到友谊农场,采访收集了众多人物素材。主人公战长河的原型就取材于原通北机械农场周光亚。第一个展窗里放映着是在银幕上第一次塑造北大荒人的光辉形象《老兵新传》。第二个展窗里放映的是电影《北大荒人》。从舞台走上银幕,北大荒人因此而在全国叫响。
长篇电视连续剧《破天荒》,由总局党委副书记、著名作家韩乃寅编剧,这是一部反映北大荒50年拓荒史诗的作品。曾荣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大荒涅粲》是垦区的第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是由文体局局长冯力担任总编导。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新垦区,再现了这片黑土地上的英雄人物。
1958年一批转业的美术工作者拿起手中的刻刀将这惊心动魄的拓荒岁月刻制出来,造就了一个美术学派——北大荒版画。黑龙江垦区被文化部授予“版画创作之乡”的称号。展墙上第一幅版画是著名版画家晁楣创作的《第一道脚印》,这是北大荒最有影响力的一幅版画。正如它的命题表现了第一批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在莽莽荒原上踏出的第一道脚印。
转业军官徐先国曾写过著名诗篇《永不放下枪》,王震同志读后亲笔写信给徐先国“你的诗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这个展柜里就展示了王震同志的亲笔书信。
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半个多世纪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像作家丁玲、漫画家丁聪。博物馆存有他们的作品及手稿。北大荒的文学,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全国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像军旅作家林予创作的《雁飞塞北》,郑加真的《中国东北角》,知青作家韩乃寅创作的《远离太阳的地方》。50年多来共出版各类文学作品200多部。
第五展厅——现代化农业
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如今的北大荒创造了全国农业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商品率,成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在第五展厅里是垦区现代化农业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年用过的农具,还有从战场上缴获和从日伪手里接收的拖拉机。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农机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北大荒的机械动力主要是以东方红系列为主的链轨式拖拉机和垦区自行研制的农机具。依兰联合收获机厂在当时就生产了北大荒—6收获机。
1978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首先引进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一整套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垦区现有30架农用飞机可进行立体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95%,机械总动力400多万千瓦。垦区如今拥有种子加工厂59个,粮食处理中心184座,生产粮食的总量已经由兵团时期的每年20亿公斤发展到今天的100亿公斤,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最可靠的大粮仓。今天的北大荒,已经成了一个世界先进农机展示的大舞台。
北大荒,共和国绿色食品的摇篮,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脊梁。今天的北大荒,正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稳定提高农业生产率,走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之路,推进城镇化,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第六展厅——龙头企业及产业化
在“龙头企业及产业化”这一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垦荒初期作坊式的五小工业和早年生产的一些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垦区通过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懈拼搏,终于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垦区发展的道路。目前,垦区有北大荒、完达山两枚全国驰名商标,有九三油脂等23枚黑龙江省著名商标,还有8枚垦区知名商标。
垦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农畜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1 300多万吨。黑龙江垦区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我们仿佛走进昨天的荒原深处,仿佛走进未来的时空隧道;走出北大荒博物馆,我们永远走不出与北大荒千丝万缕的情结,北大荒前进的脚步声,仿佛还在耳边铿镪作响。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